内蒙古民族大学纳米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内涵发展背景下成立的新型科研机构,面向纳米科学前沿领域及自治区纳米产业发展需求,瞄准纳米材料与化学、蒙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学科交叉领域,重点发展纳米能源、微生物纳米界面与纳米制造等研究方向。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动自治区纳米科技领域整体创新能力,旨在成为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端人才聚集、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一个“突破点”,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实践的“试验田”和科研体制改革的“特区”。
纳米创新研究院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纳米碳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固相、水热、超声、高压等材料合成与制备设备;模拟太阳光光源、电化学工作站(双恒、多通道)、旋转环盘电极系统、蓝电电池测试系统、手动/自动光解水在线分析系统、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系统、光热催化活性评价系统、光谱辐照计、固体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分光光度计、可控强度调制光电化学谱仪(QE/IPCE测试系统) 等电化学、光物理和光催化性能测试设备;手套箱、孔径和比表面分析仪(Quadrasorb SI)、X射线电子衍射仪(SmartLab 9KW)、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Edinburgh FLS 1000)、原位原子力显微镜(MFP-3D Origin+)、高分辨STEM (JOEL F200(冷场),招标完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Kratos Axis Supra, 招标完成)等器件加工和结构表征大型设备。实验室现有面积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实验室科研基础环境和文化建设投入经费200余万元。建有企业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工程中心,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直接转化。
研究院现任学术委员会11人,其中院士2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3人,杰青2人。客座教授8人,名誉教授3人。现有研究团队3个,拥有知识结构交叉、年龄层次合理的中青年人才队伍28人。教授1人,特聘研究员(博士)10人,科研助理(硕士)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9人。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化学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wer Source、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本硕博创新小组在哈工大第二届国际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创新组三等奖,研究院师生共创项目获自治区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4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5项,经费累计700余万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1项,授权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