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顾问
冯守华,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化学协会主席,国际材料研究通报编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国际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杂志编委。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新概念半导体合成、生物水热化学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围绕新材料的合成,新合成路线的开发与形成机理的探索三方面问题,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的前沿领域中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贡献是发展了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新路线,系统地开展无机功能材料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制备并发现新的三重混合价态和原子尺度P-N结,获得一批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揭示了功能无机材料和生物分子水热合成反应的规律。主持973,863及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张洪杰,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理事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历任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党委书记,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研究重点,着重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发展了系列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技术。并将基础、高技术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稀土交流LED照明、稀土环保着色剂、航天航空高超风洞测温、稀土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国防军工兵器等领域,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被他人引用400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86项。撰写专著1部,编著3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吉林省特殊贡献奖、吉林省政府创新创业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学术成果特别奖、吉林省优秀海外归国人才突出贡献奖、卢嘉锡化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等奖项。现兼任《应用化学》主编,《发光学报》、《中国稀土学报》副主编,以及Advanced Science、Nanoscale Horizons编委等。
刘育,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合成化学的研究,研究方向为有机超分子化学。1994 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9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 年被授予天津市授衔专家,2000 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 年和 2015 年两届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 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 年和 2011 年分别两次任国家 973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化学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亚太环糊精协会主席,现任国际环糊精和葫芦脲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Asian J. Org. Chem., Aggregate 等 7 种杂志编委。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80多篇,IF>10论文 100 多篇,论文SCI 他引 17000 多次,h-index 70。主编专著 3 部,参编专著 8 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2010 年),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项和国家 “十一五” 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学术委员
朱怀勇,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新型吸附剂、光催化剂、以及陶瓷纳米纤维超滤膜等应用基础研究。2008年最先报告金纳米颗粒光催化剂,开创一个新领域。曾获澳大利亚科学院J. G. Russell奖等奖励。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202篇,其中在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科学学术期刊JACS、Angew. Chem.、Chem、Adv. Mater.发表文章17篇,被引用15000多次。H-index 65。28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与澳洲,中国,比利时,美国,日本和德国同行有广泛的科研合作。2007年至今,在负载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可见光催化研究、用智能吸附剂成功除去水中放射性离子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作为过滤层的陶瓷膜三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为人瞩目。2018年11月被《澳大利亚人报》关于澳洲科研的特别报告列为材料化学领域的最领先者the national leader of the Field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general)。
胡长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事的科研方向包括多金属氧簇的合成、结构及其催化化学、功能纳米团簇化学以及有机(药物)分子共晶化学。兼任“Defence Technology”期刊编委。在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康振辉,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在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知名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论文引用10000余次,应邀撰写两篇综述文章。研究成果获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相关成果曾多次被《Science》、《Chemistry World》、《NPG Asia Materials》、《Current Science》等杂志作为专题报道。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陈韦,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苏州金鸡湖双百科教领军人才。担任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国际智能系统协会顾问委员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储能及转换纳米材料与器件应用技术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港澳台合作专项、科技部973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刘振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 “百人计划”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中科院STS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发表国际核心期刊SCI论文近60篇,为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专著撰写3章节。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工业化应用。
段莉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材料化学”的专业负责人和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的课程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奖,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教坛新秀奖等,主要从事金属氧簇及其簇聚物、配位聚合物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工作,近5年,开展了半导体纳米材料及负载型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期刊近论文50篇,参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
张军,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草原英才"工程培养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重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等20余项。 发表期刊学术论文9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Nova Science Publishers和In-Tech Open Access Publisher邀请参编学术专著3部。